top of page
搜尋

姜濤電影《天若有情》

  • ctfm214
  • 2022年5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相中可見,過百支牙膏的紙盒上均被「加工」貼上姜濤的肖像貼紙,整齊排列於地上時,竟比樓主年約4至5歲的女兒身高還要高,令他笑言女兒可直接睡在牙膏陣上,「女女張床可以掉,直接瞓上去,屋企變藥房,牙刷仲未放出嚟」。他其後表示,與「前妻」溝通後,決定將所有牙膏及牙刷捐予基層,做善事之餘亦能避免浪費,又溫提一眾「前夫」:「盒上面嘅姜生貼紙係佢自己貼上去的,各位前夫唔使因為買唔到印有姜生樣嘅牙膏盒而跪玻璃。」人氣男團MIRROR於7月舉行的紅館演唱會「MIRROR.WE.ARE LIVE CONCERT 2022」一票難求,除了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在股東周年大會上指出會考慮增加演唱會次數及門票供應,MIRROR官方歌迷會亦預留了限量門票並舉行抽籤認購活動:「為咗令MIRO更容易入場支持MIRROR,Fan Club已經預留限量門票並將舉行抽籤認購活動。


樂風委任梁鎮峰作投資管理總監



就在獲獎後的第二天,2022年1月2日,姜濤發表了他的第九胎《鏡中鏡》,根據他寫給填詞人小克的千字文: 「新歌仍想以自己的故事和經歷為背景,展現自己在成名後面對外界一切聲音時從抗拒逃避、急於反駁到反省領悟、最後從容面對的心路歷程,從中明白到人生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我們學會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恐懼、認識和接納自我,才能最終戰勝心魔,這也是走向內心強大的唯一途徑。」該名「前夫」指會將牙膏轉贈基層以免浪費,亦有不少網民分享牙膏的各種用法,務求盡快「清貨」。事實上,過往有牙醫表示定期更換不同類型的牙膏對口腔健康有益,鏡粉們有借口可以買齊偶像代言的不同品牌牙膏了。有「前夫」貼出相片,可見家中的「姜糖」狂掃近160支姜濤代言的牙膏,整齊排在地上,年約4至5歲女兒躺在牙膏陣旁做對比,可能牙高排得比女兒還高。2020年, 由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已錄製完成的跳唱快歌推出,姜濤也未能如計畫實行前往韓國拍攝音樂錄像(MV)。突來的轉變令姜濤激起想法要製作一首發放正能量的歌曲,來鼓勵大家正面面對,繼而產生概念創作他的第四首單曲《蒙著嘴說愛你》。


同年其後更推出了個人的第五首單曲《孤獨病》,此曲的音樂錄像亦由姜濤參與概念創作和首次親自執導,希望可以藉此歌曲紓解並陪伴大家一起對抗孤獨。同年年底亦推出了第六首單曲《愛情簽證申請》。姜濤(英語:Keung To;1999年4月30日-),香港男歌手及演員,現為香港男子組合MIRROR成員,於香港出生及接受教育。2018年,姜濤參加由香港ViuTV主辦的偶像選秀節目《Good Night Show 全民造星》,是參賽者中具較高人氣的一位,最後更以大熱姿態成為冠軍。其後與該節目另外十一位參賽者組成男子組合MIRROR出道。從出道一路走來,姜濤一直努力不懈的專注自己的音樂事業,期望香港新世代歌手可以於亞洲樂壇重拾重要的地位。不過也有網民認為「爆買」行為不可取,「有啲太over喇呢個行為,捐只係藉口,本身瘋狂買呢個行為已經過晒火」、「大家唔好因為個老婆捐出去做善事而大讚有心,而係佢冇辦法用得晒160枝咁多先要基層幫佢消化」。有網民則為同時購入3款品牌牙膏的鏡粉及「前夫」想辦法,除了列出牙膏的各款用途外,亦引述台灣和平醫院牙醫吳安世曾指出,每隔一段時間更換不同類型的牙膏,較能有效預防口腔疾病。(《天若有情》劇照)文雋又提到12位成員,獨欠白羊、射手、雙魚的人,其中白羊座屬領導才能,多數會擔任隊長一職,但因為整隊MIRROR都沒有白羊座,故正副隊長就落入Lokman(楊樂文)及Anson Kong身上。最後文雋又以MIRROR成團日子為11月3日,故假設整個團隊就是屬於天蠍座︰「天蠍座特質是自成一角,MIRROR本身在娛樂圈中都是另一團體,跟星座所屬性格都相似。」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黄金褶皱里的血亲

### 故事梗概 - **黄金面具的诅咒**:考古学家团队在私人庄园研究古埃及文物时,发现象征诅咒的黄金面具离奇消失。当众人寻找时,助理研究员陈墨被发现以古埃及祭祀仪式姿态惨死于密室。 - **三重时空之谜**:刑侦专家司徒瑾发现案件暗藏三个时间诡计:尸体移动轨迹暴露的死亡...

 
 
 
探險家「陸震岳」

人物設定:探險家「陸震岳」 核心特質 年約48歲的陸震岳是國際自然保護組織「蒼穹之眼」的首席探險顧問。他將探險視為「與世界對話的方式」——穿越亞馬遜毒蛛密林時追蹤非法伐木集團,在喜馬拉雅冰川融化區搶救瀕危物種標本,西非戰亂地帶掩護被追殺的環境記者撤離。 正義感...

 
 
 
李兆基的善行傳奇:從財富巨擘到隱世仁者

在香港的財富神話中,李兆基常被冠以「四叔」「地產大亨」等稱號,但鮮少人知這位叱吒商界的巨擘,實為香港隱形慈善界的「影子舵手」。他一生累計捐贈逾200億港元,卻堅持「行善不留名」的原則,將儒家「為善不欲人知」的傳統智慧,化為一場跨越半世紀的靜默公益革命。從基層醫療到教育平權,...

 
 
 

Comments


  • LinkedIn

©2022

bottom of page